长期以来,不少历史书将一战中的希特勒描述为“勇敢的士兵”,并把他后来的激进思想归咎于这段经历。然而,德国历史学家托马斯·韦伯研究发现,一战期间,希特勒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战线后方,所谓“战斗英雄”美名只是后来纳粹“造神运动”的产物。
据韦伯日前出版的新书《希特勒的一战》一书讲述,1913年5月,希特勒———一个蹩脚的奥地利明信片画家,来到德国巴伐利亚州。“可以肯定,他(前往巴伐利亚)是为了逃避奥匈帝国征兵”,书中说。不过,1914年一战爆发后,德国上下充满战争狂热,在这种氛围下,25岁的希特勒参加了德国军队,被分配到由朱利叶斯·利斯特上校指挥的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。纳粹宣传家后来称这个团是志愿兵团,充斥着大学毕业生和艺术家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团里有很多为“祖国”奋战的犹太人。
1914年10月底,缺乏训练和装备的“利斯特团”在比利时佛兰德村庄首次经历了“战火洗礼”。希特勒后来夸张地称,他是自己排里唯一的一名幸存者。但“利斯特团”的作战日志显示,希特勒所在的连只有13人阵亡。这场战斗结束后,希特勒被调任传令兵。此后4年,他一直在大炮和机枪射程外的后方服役,这一相对舒适的区域通常被安排当作前线士兵的休假地。在前线战士眼中,希特勒所处的环境就是“天堂”。
一战后,希特勒逐步投入政治运动。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,希特勒和他的党徒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大选才能获取权力,于是展开“造神运动”,把希特勒打造成“一战英雄”。希特勒的前战友为了巴结他,也推波助澜,出书赞扬希特勒,如《同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》一书。由此,希特勒的“一战神话”被进一步夸大,很多儿童图书称希特勒“在每场战斗中都是最勇敢的一名战士”。纳粹上台后,任何反对篡改历史的人都遭到无情迫害,被送进集中营。
希特勒本人也经常自吹自擂,称他在一战战场上不畏枪林弹雨,能幸存下来“简直是一个奇迹”。1945年4月底,在纳粹帝国覆亡之际发布的“政治遗嘱”中,希特勒再次提到他1914年志愿参军,“在这场强加给德意志帝国的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微薄贡献”。
“事实上,在几乎4年战争期间,希特勒在距前线几公里远的后方服役,他通常是在最危险的区域之外。作为一名传令兵,希特勒根本没有经历过炮击。”历史学家格尔德·库鲁梅奇说。至于希特勒获得的铁十字勋章,研究过德军战史的韦伯表示,一战期间,铁十字勋章会定期授予传令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