沃尔玛没想到的是,在好不容易就要平息掉“裁员风波”后,却出现了一位始料不及的“HRM”——自称是沃尔玛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在网上爆出所谓的“黑名单”,让沃尔玛再次陷入到舆论的中心,“黑名单”成为了裁员事件中新的“高潮”。
但据目前所有的线索,均无法找到该帖子真正的源头,自然也无法证实——如果不是真的沃尔玛人力资源经理所为,那么就是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做出的隐形攻击。
这种攻击给沃尔玛带来的伤害,不仅仅是让眼前的事情处理起来更为棘手,更深层次的是对于品牌资产的损失和企业文化的伤害。在目前各大连锁零售行业纷纷加快在华跑马圈地之时,如果沃尔玛的竞争者们利用“裁员事件”,使离职员工甚至消费者对沃尔玛产生不信赖甚至是反感心理,必将会对其发展造成巨大冲击。这对于刚刚依靠并购好又多(尚未能完全消化)而进入中国零售连锁TOP10之列的沃尔玛来说,可能是未来一个难以承受的伤害。
事实上,利用网络来贬损、诋毁竞争对手,已经层出不穷。有人说,在Web2.0时代,由于网络的“蒙面性”和“全民性”,使得信息来源和传播很难控制,肆意的批评与攻击更为容易,企业“暗战时代”亦因此而到来。
利用“网络打手”的力量来服务于自己隐晦的商业目标,正在成为网络语境下的新商业机会——看看那些众多冠以“网络公关”、“口碑营销”、“互动营销”之名的公司就可窥见端倪。据说,目前“网络公关”的势力已控制了国内所有的主流论坛,在全国各地拥有数以万计的兼职员工,并联系了大量的论坛版主。
就在4月下旬我们上海国际车展时,包括搜狐、新浪、天涯等各个网站上,一篇篇有目标的直接打击、贬低各个汽车品牌的帖子与文章,高频率地在“网友”当中以超越平常的热情火起来,这其中,有直接置顶的,有加精华的,有刷屏顶帖的……几乎每种车型的介绍下面,都有极其愤怒的谩骂者跟帖。如果不是有组织行为,普通消费者应该没什么必要对产品发这么大的脾气。
这些有组织的“网络打手”,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网络世界的“意见领袖”角色,并因此影响到现实的生活。实际上,由于网络媒体的公开性和交互性等特点,可以很方便地为“网络打手”成为“议程设置”的主体角色提供便利条件(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马尔科姆·麦库姆斯和唐纳德·肖提出“议程设置”理论:媒体可以通过有主题有目的地传播某些信息,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)。而网络论坛在设置议题特别是在形成社会性议题上,又具有特殊的聚合人气的作用,能使单一的个人议题或公司议题快速得以广泛传播。
但这种不受约束的网络环境以及法不责众的网民心理,让“网络公关”可以无所顾忌地帮客户“把白说成黑,把黑说成白”。而当企业或个人因网络拥有太高的自由度和很低的约束力时,一切的道德操守与商业伦理都容易走样。当肆意攻击不必担负责任时,利用“网络打手”来达到自己的某种商业目的,就成为一种常态的营销行为了。
但与此同时,“网络打手”除了损害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外,更大的损害是对社会带来的信息紊乱,让人们生活在一个难以做出真实判断的世界。当一个没有准入制、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的网络舆论影响真实社会时,也就意味着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,这种舆论也就开始偏离正义和公平轨道了。
不过,这不是约束网络发展的理由,也不是拒绝网络舆论监督的借口,相反,应该更加重视网络的力量,时刻监控网络舆论的走向,做好危机应对预案。这是企业在Web2.0时代进行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。(撰文/潘青山)